肝内胆管癌(ICC)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,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到晚期,预后很差,5年生存率只有5%-10%,治疗手段有限。本篇案例中的患者通过Apatinib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阿帕替尼达到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,并且与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相比,毒副作用更小。由此可见,Apatinib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阿帕替尼可能是晚期肝内胆管癌治疗的潜在选择。 初诊 一名59岁男性,有2个月的上腹痛病史,30年的慢性乙肝病史,但没有癌症家族史,ECOG体能评分为0,活动能力完全正常。CA19–9:60.2 U/mL。2015年1月27日,腹部CT发现肝脏有多个不规则低密度肿块,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。肝左叶上最大病灶为8.1×7.8 cm,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小为5.4×4.1 cm。免疫组化发现,肿瘤细胞CK 18, CK 19, CK 7,Cox-2阳性,CDX 2, CK 20,Glypican 3阴性。由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广泛病变和转移,无远处器官转移,患者未接受手术或放疗。 一线化疗达到PR,因毒副作用停药后疾病进展 患者进行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的一线化疗,6个周期(吉西他滨:1000mg/m2,第1天和第8天;白蛋白紫杉醇:125mg/m2,第1、8和15天)。每2个周期进行一次腹部CT扫描,显示方案有效。治疗6个周期后,2015年复查发现,肝左叶肿瘤缩小到4.8×6.2 cm,缩小了23.5%;淋巴结缩小到2.7×2.8 cm,缩小了48.1%。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(PR)。但由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,停止了细胞毒性化疗。2016年1月9日,患者肝内多发转移,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,疾病进展(PD)。 二线PD-1治疗,疾病继续进展 患者的二线治疗使用K药,治疗4个月后,疾病继续进展。 三线阿帕替尼治疗,PFS达到8个月 2016年6月4日,三线治疗方案改为阿帕替尼,剂量为500mg/天。阿帕替尼治疗前肝功能评分为Child-Pugh A。治疗1个月后,2016年7月16日CT扫描显示病情稳定(SD),停用阿帕替尼。2个月后,疾病进展(PD),再次用上阿帕替尼治疗。2017年5月11日上腹部CT显示病情稳定(SD),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。ECOG体能评分为1,CA19–9水平为181 U/Ml。唯独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是轻度手足综合征。 总结 阿帕替尼的Ⅰ期研究中,最大耐受剂量为每日一次850 mg,推荐剂量为750 mg。阿帕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(70%)、蛋白尿(50%)和手足综合征(46%)。考虑到患者年龄偏大,血小板低,阿帕替尼剂量调整为500mg,最后成功达到了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,并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。 本案例提示阿帕替尼可以作为肝内胆管癌的潜在选择,特别是老年患者和体质较差的患者。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需要优化阿帕替尼在肝内胆管癌的使用,并确定哪些患者能够获益。 Reference:progression-free survival of up to 8months of an advanc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atient treated withapatinib: a case report